现有十八个教学班规模的教学楼一幢,可容1000多人的学生宿舍楼一栋,教师宿舍楼四幢,学生食堂一栋,现正在学校东北角兴建三楼一底建筑面积2200余㎡的综合楼一栋,学校占地面积为14000㎡,建筑面积为10763㎡,有教学班十八个(一、二、三年级各六个),有学生1322人;有教职工81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35人,专科学历35人,中师学历2人;中学高级教师11人,未聘7人,中学一级教师22人,中学二级教师34人,未评5人;后勤职工10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教职工中党员3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8%。
电教室远程教育网络设备配备齐全,现有微机80余台, 34英寸彩电2台。篮球场2块,以及其它体育器材设施,凡可绿化的地方都统一规划,分别植树、种草、栽花。
东山一中从1981年9月开始招生,1999年接受曲靖市“普九”验收,被定为“二级乙等”学校;1995年被宣威市人民政府授予 “文明学校”的光荣称号;建校24年,已为上一级学校输送高中以上合格新生2000余人,被曲一中录取19人。
回顾学校发展历程,成功的经验就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教师当作学校发展主要的力量源泉。实践“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特长”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为首位,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实现管理从无序化走向规范化,从规范化迈向特色化。
(一)构建核心价值观培育独特的一中精神。没有核心的价值观,学校将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精神”,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学校的全体成员(特别是领导管理人员)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的志向,具有对内动员力量、振奋精神,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功能。该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了“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特长”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管理、教学、教研,德育始终围绕这一核心理念,致力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渗透,致力于“学校精神”的落实与弘扬。
(二)营造大家庭的温暖,搭建大事业的舞台。该校在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互相沟通作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热心解决教师生活困难,诚心与人交往沟通,真心助人成功,创造了平等和谐、真诚团结、尊重信任的人际环境和温暖的家庭气氛。
实施“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和“全员考核,轮岗待聘”等改革措施,建立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把所有教职工和各处室、教研组、年级组列为考核单元,采取民主评议、部门互评、领导考核等形式,考核各块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全校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项项有考核,管理不漏项”的格局。校级领导、处室负责人和广大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争先创优”的活动中,推动了“三名工程”(争当“名师”、“名星(学生)”和争创先进处室、先进班级)的实施进程。通过教研组推荐,组内听课、评课,全校综合评定,不断推出不同层次的“名师”,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名校培养名师,名师支撑名校”和“名师培养优生”的理念在我校得到了全面具体的体现。该校还通过建立完善管理机制,把校内竞争转化为外部竞争,个人竞争转化为团队竞争,彻底消除了内耗的根源,增强了团体的战斗力。通过建立完善管理机制,让每个管理者和教师把实现集体目标与实现个人价值统一起来,让每个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搭起事业成功的舞台,使每个成员都能找到发挥个人才能的合适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科学的机制也促使每位教师和管理者时刻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和适度的危机感,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基础管理,开辟第二课堂。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该校在教学管理上一贯坚持“重基础,重过程”的思想。学校日常工作(包括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小差异会造成整体效果的大差异。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教学管理只有透过对教学过程各细小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和较高的教学质量。高效、有序、严谨的管理也应该抛弃“题海战”的模式,从基础抓起,从细节抓起。
该校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利用中心学校定期对中学进行“三查”(查各课笔记、查作业批改、查课堂教学)的机制,结合学校管理目标,把管理重心放在教学基础工作上;同时加强对教研工作的考核力度,将教研组整体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岗位分配结合起来,调动了各组的积极性。
该校冲破层层阻力,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堂教学。除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大力发展第二课堂,上好活动课,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活动课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场地、定内容、定辅导教师、定活动目标。活动课的开设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潜力。